近日,電視劇《小巷人家》在觀眾的依依不舍中收官。沒有社交平臺無孔不入的宣傳,不靠批量當紅流量明星加持,沒有華麗特效、狗血劇情,這樣一部近乎“平淡”的電視劇,何以收獲萬千觀眾的青睞?今天,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。
《小巷人家》的故事發(fā)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,蘇州棉紡廠家屬區(qū)的一條小巷里。高考恢復(fù)、修繕小院、搶購家電、國企改革……一方小小天地里,幾戶人家、幾代人的命運,濃縮著時代的大變遷。這是年代劇的典型特征,通過對歷史的回溯,用個體命運的浮沉來展現(xiàn)時代發(fā)展的脈絡(luò)。這也是年代劇的優(yōu)勢所在,透過這些剖面,觀眾不僅看到大變革如何演進,更看到浪潮下或主動、或被動奔走的小個體。
波瀾壯闊的時代,賦予年代劇天然的故事性。但想要講好這些家家戶戶耳熟能詳?shù)墓适?,也并非易事。在一項關(guān)于“什么是一部優(yōu)秀的年代劇不可缺少的”調(diào)查里,尊重歷史年代、場景還原度高、演員貼合角色等成為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。《小巷人家》里,住的是灰撲撲的巷弄、略顯雜亂的小院,家里擺的是瓷盆、蒲扇、縫紉機,出門靠的是二八大杠自行車;《風(fēng)吹半夏》拍攝之初,劇組制作了一份從1991年到2002年的大事件年表,搜集了1996年至2002年間,鋼鐵產(chǎn)業(yè)的增長值,以及廢鋼、成品鋼的價格。布景、劇情、演技……打造一部優(yōu)秀的年代劇,既要有歷史的厚重,也要有濃郁的生活氣息,細節(jié)之處最見真章。也唯有這樣的匠心,才能讓觀眾帶入、沉浸。
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是,不少年輕觀眾并沒有經(jīng)歷過劇情設(shè)置的年代,但仍不影響他們跟著劇情“懷舊”??础缎∠锶思摇?,我們感動于黃玲與宋瑩兩家人的守望相助;在《人世間》,我們與三兄妹攜手闖過幾十年的風(fēng)風(fēng)雨雨,嘗遍生活的酸甜苦辣;看《父母愛情》,我們找到了“神仙愛情”的模板,也得以從父母的視角審視親子關(guān)系……美好的情愫讓人神往,角色的魅力觸動心靈,他人的遺憾感同身受,觀眾們細細品味、遍遍重溫這些劇集,咂摸光影、對白中的質(zhì)感。說白了,人們不一定是傾心那段歲月,而是著迷于那些似曾相識或心向往之的人、事、情。是觀劇人,也是劇中人,年代劇就如同一面鏡子,從中,人們總能照見內(nèi)心深處那些柔軟的角落,也會讀懂,無論時代如何變化,總有一些情感、品質(zhì),是我們永恒的渴望。
網(wǎng)友們對《小巷人家》完結(jié)的依依不舍,是對優(yōu)秀作品的認可,也折射當前影視市場供給質(zhì)量不穩(wěn)定的現(xiàn)狀。無論角色是何職業(yè),一定住著寬敞明亮的大房子;打工人永遠衣著光鮮,妝容漂亮,看不到通勤的累、熬夜的苦;遇到天大的困難,最后一定在主角四兩撥千斤下完美解決……一段時間以來,國產(chǎn)劇常被詬病“脫離現(xiàn)實生活”“劇情懸浮”“不見小人物”。有余韻,方有回味??v觀當下的影視生態(tài),有的劇,開播即“撲”,或是播出時沸反盈天,播完卻甚少有人記起;還有一些劇,從播出起就為人津津樂道,被一代代觀眾“盤到包漿”。觀眾到底想看怎樣的故事?
大浪淘沙,故事內(nèi)核才是影視劇的生命力所在;閱遍千山,生活中有最好的演繹?;乜唇鼇斫泻糜纸凶哪甏鷦?,講愛情,講家庭,講小孩長大、父母老去的無奈,也不遮掩代際更迭的沖突,許多自始至終圍繞小人物的日常生活,依然能夠喚起各年齡層觀眾的集體共鳴。一份份口碑、市場雙贏的答卷,正是有益啟示:故事俯拾皆是,并非光鮮亮麗的生活才能吸引觀眾,普通人的生活,同樣有滋有味。找到影視創(chuàng)作與個體情感的交集,影視劇的漣漪才能越蕩越遠。
這正是:
老懷表,舊皮鞋,尋常物件,濃縮光陰故事。
憶往昔,道平常,觀人觀己,照見心之所向。